年度諮商展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 定價:370
  • 優惠價:933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1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的「島民」,是殖民母國亟欲同化的「新民」,
但他們有可能成為「同屬天皇臣民、共沐皇恩」的「國民」嗎?
日治時期的臺灣士紳,如何面對「同化」的難題?

  日治時期的臺語教育,竟是為了消滅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加速殖民地對日本的認同?
  協助日本統治者的臺灣士紳,究竟是當權者的棋子,還是真正為臺灣人民謀福利?


  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為研究對象,關注具有漢學素養也接受近代教育的臺灣士紳之認同矛盾。

  具有漢學素養,並接受近代教育,而後又成為殖民教育體系一員的劉克明,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界,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他如何看待過去所學?劉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響他對漢學存續的態度?這與他提倡同化於日本的立場是否衝突?漢學存續的問題,與他參與詩社活動有什麼關聯?

  根據研究,劉克明將「與『母國人』同化」之途徑視為振興漢學之道。然而,「文化上『種族』的融合」就像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劉克明以為每一步的實踐能夠更接近成為「臣民」的條件,但實際上卻是被排拒在日本國體「血統的」論述之外──島民,並無法在從「中原」到「橿原」的論述中成為真正的帝國臣民。本書拋卻「漢民族主義」乃至於「本質性的反抗意識」,根據劉克明的生命經歷、著作以及詩社參與,透過詳盡的史料分析,從交流與變異的角度貼近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人。

本書特色

  ★當歷史成為過去,觀看的角度更為重要!

  破除民族意識的藩籬,重新觀看、解讀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歷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鈺瑾


  新北市新店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研究方向以臺灣古典文學為主,曾發表〈清代噶瑪蘭設廳建城的官方敘述:以古典詩文為分析對象〉。現旅居美國。
 

目錄

館長序/翁誌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概念釋義
第四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劉克明生平概述與詩作分析
第一節 生平概述
第二節 詩作分析

第三章 「我等新民」的同化之路:臺籍教師的同化論述與實踐
第一節 臺灣語權威教授
第二節 理念與實踐之道:《臺灣教育》發表之分析
第三節 從「新民」到「臣民」

第四章 《臺灣今古談》中的「臺灣」
第一節 關於《臺灣今古談》
第二節 談臺灣古今‧話本島故事

第五章 「同文」的美麗錯誤:從劉克明看「漢學」與「同化」的關聯
第一節 帝國統治下的漢學活動
第二節 維繫一線斯文的責任與失落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二、近人專著
三、單篇論文
四、學位論文
五、線上資料庫
附錄:劉克明生平大事年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3364
  • 叢書系列: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
  • 規格:平裝 / 310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臺灣自1895年依「馬關條約」割離清國,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期間,屬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每當遇上敏感的「認同問題」時,研究者自身所謂的「中國/臺灣民族意識」,往往成為詮釋日治時期人物的民族認同的標尺。有趣的是,臺灣歷史中有些被稱為「協力者」的人物,經由不同民族史觀的詮釋,竟有著全然不同的面貌。早期中國民族主義強調「反帝、反封建」,與臺灣相關的研究也必須依循此準則為人物定位。臺灣意識興起後,研究者或站在相反的角度,一定程度地肯定日本統治者的功績;或是站在「反抗史觀」評價當時的人物與事件。站在「反抗史觀」看待「協力者」,則可能得出兩種不同的評價:一是一味地指責「協力者」是統治當局的棋子,一則是尋求「協力者」有功於臺灣的蛛絲馬跡而將之詮釋為「協力者」的反抗意識。

然而,某人是否具有某意識,是我們透過對他的生命歷程、所處的時代、他的著述、行動、甚至是交友網絡等等的分析,得到的結論。再透過結論,檢視他生命歷程的每個細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而非絕對的標準。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二十世紀初,由於新思潮的激盪,臺灣人開始追問:「我是誰?」受日本統治期間,臺灣人開始認識「異與己」,並尋求認同。

筆者認為,這個牽涉殖民結構的問題,必須從日本與臺灣各自的社會脈絡談起。日本展開海外拓殖行動的背景是什麼?當臺灣人遇上新的統治政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如何面對?作為亞洲第一個殖民帝國,日本如何進行對臺灣的同化策略?臺灣與日本同屬儒學文化圈,殖民統治者如何利用文化作為溝通的橋樑?臺灣人又如何面對日本統治下「文化」與「文明」的變革?透過史料的耙梳,將「協力者」的身分與行動,放在殖民歷史的脈動中反覆思考;經由反覆的探問,讓「認同」的矛盾在「異與己」的辯證下更加明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