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陳芳明:世界何其之大,能收留我的,就是文學

    文/陳琡分2013年04月26日

    星遲夜讀 第一次與陳芳明見面的人,可能多半會緊張得坐立難安,以為陳芳明可能是個嚴謹、凜然,甚至寡言的長者。實際上,陳芳明的親切、幽默與開朗,偶爾會讓人忘了,他曾被列入黑名單而限制回返,及至1988年才得以結束流亡生涯、重新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也因這段沉重的過往,他的兒子與甫出生不久的 more
 

內容簡介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世代,在寫實傳統之外,開啟了一個虛構的文學世界。
  這種文學中的虛構,卻又真實無比,具體呈現作者心靈底層的喜怒哀樂。

  《台灣新文學史》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最新論著
  重新評價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俯望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抑揚頓挫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共收入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的十篇論著,以抽樣的方式,來檢驗一個時代美學是如何在台灣文學形塑起來。本書探討了鄉土作家葉石濤、鍾肇政,外省作家朱西甯,女性作家李昂的文學作品,用以說明現代主義是如何跨越族群、性別的界線。縱然是在同樣一個美學運動的洪流裡,卻都有其各自的身世特色與藝術視野。另一方面,本書也探討了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的藝術奧祕。這些詩人作品的詩行之間流動著內在情緒與情欲,衝擊著當時政治權力所規訓的身體。陳芳明指出,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或許不至於被稱為浪子蕩娃,但他們詩中的意象與暗示,已遠遠超越了社會道德所能承受的境界。

  陳芳明在《現代主義及其不滿》中認為,對於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從藝術作品的內部結構與外在影響慎重考察。現代作家能夠涉獵的範圍,不再只是停留在現實的觀察,而是反過來對肉體與心靈的深入考察。情緒與情欲的議題也開始進入文學營造的範疇。世間所謂的悖德,如邪惡、沉淪、墮落的幽暗面,慢慢受到台灣現代作家的勇敢注視。台灣參與現代主義運動的作家,包括本省與外省,女性與男性,容納的美學觀念,完全來自台灣土壤。就廣度而言,從來沒有一個運動像現代主義那樣,展現其氣勢磅礡的一面。僅是文學一端,台灣社會見證了詩、散文、小說、評論的豐饒與繁複,更別提在音樂、繪畫、戲劇、電影、各個面向的拓展。那是一個陣容相當整齊的時代,他們可能在各自領域努力營造,卻不時相互支援,相互對話。那種精神結盟所產生的力道,創造了文學史上相當罕見的格局。當現代詩論戰進行之際,現代繪畫也正展開激辯。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在在呈現了高度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星遲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2011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台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

 

目錄

「台灣與東亞」發行旨趣∕陳芳明
未完的美學在地化--《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序

艾略特與余光中的詩學對話--以一九六○年代《現代文學》為平台
《現代詩》與早期現代詩學的引進--紀弦詩論的再閱讀
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台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
鍾肇政小說的現代主義實驗--《中元的構圖》的再閱讀
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
瘂弦詩中的靈與肉
翻譯艾略特--余光中與顏元叔對新批評的接受
吳濁流與戴國煇
生死愛慾的辯證--以楊牧《年輪》與《星圖》為中心
《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

 

「台灣與東亞」發行旨趣

陳芳明

  「東亞」觀念進入台灣學術界,大約是近十年的事。但歷史上的東亞,其實像幽靈一樣,早就籠罩在這海島之上。在戰爭結束以前,「東亞」一詞,挾帶著相當程度的侵略性與壟斷性。它是屬於帝國主義論述不可分割的一環,用來概括日本殖民者所具有的權力視野。傲慢的帝國氣象終於禁不起檢驗,而在太平洋戰爭中一敗塗地。所謂東亞概念,從此再也不能由日本單方面來解釋。尤其在跨入一九八○年代之後,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前殖民地的台灣與韓國,開始經歷史無前例的資本主義改造與民主政治變革。一個新的東亞時期於焉展開。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學界,開始浮現「後東亞」一詞,顯然是相應於後結構主義的思考。所謂「後」,在於強調新的客觀條件已經與過去的歷史情境產生極大差異。在新形勢的要求下,東亞已經成為一個複數的名詞。確切而言,東亞不再是屬於帝國的獨占,而是由東亞不同國家所構成的共同觀念。每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都站在自己的立場重新出發,注入殖民時期與戰爭時期的記憶,再定義東亞的政經內容與文化意涵。他們在受害的經驗之外,又具備信心重建主體的價值觀念。因此東亞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概念,不僅要找到本身的歷史定位,同時也要照顧到東亞範圍內不同國籍知識分子所提出的文化反省。

  東亞的觀念,其實富有繁複的現代性意義。所謂現代性,一方面與西方中心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方面又與資本主義的引介有相當程度的共謀。當台灣學界開始討論東亞議題時,便立即觸及現代性的核心問題。在歷史上不斷受到帝國支配的台灣,不可能永遠處在被壓抑、被領導的位置。進入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學界開始呈現活潑生動的狀態,許多學術工作已經不能只是限制在海島的格局。凡是發出聲音就必然可以回應國際的學術生態,甚至也可以分庭抗禮。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不僅台灣要與國際接軌,國際也要與台灣接軌。

  「台灣與東亞」叢刊的成立,正是鑑於國內學術風氣的日漸成熟,而且也見證研究成果的日益豐碩。這套叢刊希望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嘗試探索東亞議題的可能性。無論是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專業訓練,都可以藉由東亞作為媒介,展開跨領域的對話。東亞的視野極為龐大,現代性的議題則極為複雜,尤其進入全球化的歷史階段,台灣學術研究也因而更加豐富。小小的海島,其實也牽動著當代許多敏感的議題,從歷史記憶到文學審美,從環保行動到反核運動,從民主改革到公民社會,從本土立場到兩岸關係,從經濟升級到勞工遷徙,無不細膩且細緻地開啟東亞思維。本叢刊強調嚴謹的學術精神,卻又不偏廢入世的人文關懷。站在台灣的立場,以開放態度與當代知識分子開啟無盡止的對話。

序(節錄)

未完的美學在地化--《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現代主義運動對台灣人文價值的衝擊,可謂至大且鉅。從漢語變革到性別取向,都劃出一條鮮明的軌跡。台灣現代主義的先驅當年在追求全新美學之際,從未受到恰當的祝福,也從未想過究竟會對台灣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這個美學運動出發點放在一九五○年代末期,那麼到今天整整半個世紀已經過去。現在似乎到達一個可以從容回顧的高度,重新俯望現代主義的抑揚頓挫。這樣一場無聲的寧靜革命,其實完全改變了我們的說話方式與審美經驗,也改變了現實中的權力支配與道德規範。

  在二○一一年所完成的《台灣新文學史》,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要為戰後現代主義運動進行辯護。前後動用五個篇章細緻描述,原因無他,在於強調現代主義的貢獻勝於其他時期。參與其中的那麼多的文學與藝術工作者,曾經承受令人無法想像的詛咒與譴責。然而,他們畢竟成功地翻轉了歷史評價。至少在新世紀之初,我們具體見證現代主義者次第受到國家文藝獎的肯定。這個事實足以說明,台灣社會必須經過三、四十年的緩慢消化,才終於承認了現代主義所開創出來的成就。遠在一九九九年,當時文建會曾經舉辦「文學經典三十」的選拔,入圍的名單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現代主義者。那場票選的結果,引起國內文壇嘩然。來自本土派陣營的群起攻訐,最後證明並未奏效。時間是最公平的審判者,美學原則畢竟還是超越意識形態。

  對於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從藝術作品的內部結構與外在影響慎重考察。就內在而言,這場美學洗禮使暗潮洶湧的無意識世界暴露出來。作家能夠涉獵的範圍,不再只是停留在現實的觀察,而是反過來對肉體與心靈的深入考察。不僅如此,情緒與情欲的議題也開始進入文學營造的範疇。就在這一點上,藝術表現開始出現了斷裂。過去的寫實文學,基本上是在道德與悖德之間劃清界線。進入現代主義文學之後,負面書寫逐漸獲得重視。世間所謂的悖德,如邪惡、沉淪、墮落的幽暗面,慢慢受到作家勇敢注視。這是一個結束的開始,文學不再為傳統的道德背書,掙脫了禮教的枷鎖,作家可以放手去探索深不可測的心靈黑洞。一個全新美學從此誕生。

  對於先驅的創作者而言,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從未探險的遼闊疆域。為了更忠實、更細微描寫內心世界,白話文的書寫傳統不能不受到全面反省。無以名狀的情緒流竄,無可依傍的情欲流動,似乎不是鬆懈的白話文能夠勝任,而有必要訴諸另類的語言表現方式。在新的文學生態裡,創作者在語言經營上不斷從事實驗。

  凡是能夠到達內心世界的各種途徑,作家都樂於去嘗試。語言的斷裂、變形、改造、濃縮的不同提煉技巧,就在這段時期推陳出新。所謂文字鍊金術,便是利用漢字的象形與會意,開發並延伸固有的內容,使最濃縮的文字釋放最豐富的意義。這種漢字書寫的現代主義,曾經在上海與香港發生,但不是過於短暫,便是不夠全面。只有在台灣,這場龐大的美學運動,不僅有世代傳承,並且跨越不同的藝術領域。經過漢字鍛鑄與台灣風土的改造,現代主義的在地化,於焉完成。

  參與現代主義運動的作家,包括本省與外省,女性與男性,容納的美學觀念,完全來自台灣土壤。現代主義美學的傳播,藉由翻譯與理論的路徑而抵達,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最初的原點,也很難找到它真正完成的時間。但既然是作為一種運動,其起源與終點都屬於高度的流動。其實到今天為止,現代主義還在移動之中。一九九○年代以後,有人把台灣文學命名為後殖民或後現代,卻無法否認現代主義精神仍然蓬勃發展。即使從新世代作家的創作軌跡來看,他們的美學原則與創作技巧,也可看見現代主義的烙印。藝術成就從來就不屬於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的範疇,自鄉土文學論戰以降,現代主義就受到極大的誤解。在那段硝煙瀰漫的過程中,有人刻意把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割裂成兩個陣營。經過那場論戰後,似乎鄉土與現代被迫站在兩個對立面,這是對藝術精神的最大錯誤解讀。在文學史上,鄉土與現代其實是可以互相流通,互相對話的美學。以愛爾蘭文學的葉慈(W. B. Yeats)與喬埃斯(James Joyce)為例,他們從本國鄉土傳統汲取豐富的文學養分,而終於成為西方現代主義運動的典範。

  激情的論戰,也許可以充分表達飽滿的政治信仰,卻無法企及文學的藝術高度。一九七○年代的論戰烽火,已經煙消雲散。禁不起時間檢驗的,反而是那些旗幟鮮明的意識形態。曾經遭到貶抑、污名化的現代主義作品,終於還是涉過時間長河,對後人展現它既有的藝術深度與廣度。就深度而言,一個時代的無意識世界,曾經受到徹底挖掘。縱然那世界像是無底洞,湧動著看不見的想像、欲望與感覺,或竟是瘂弦詩中所說的「深淵」,可以透過具體文字而呈現出來。那世界,可能是悖德,可能是污穢,或可能是墮落,我們稱之為負面書寫(writing of the negative),相當完整浮現在讀者眼前。那是真實的人生,也是赤裸裸的人性,卻是善良的筆所無法抵達之處。必須到達黑暗人性的最底層,才有可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救贖與昇華。

  就廣度而言,從來沒有一個運動像現代主義那樣,展現其氣勢磅礡的一面。僅是文學一端,台灣社會見證了詩、散文、小說、評論的豐饒與繁複,更別提在音樂、繪畫、戲劇、電影、各個面向的拓展。那是一個陣容相當整齊的時代,他們可能在各自領域努力營造,卻不時相互支援,相互對話。那種精神結盟所產生的力道,創造了文學史上相當罕見的格局。當現代詩論戰進行之際,現代繪畫也正展開激辯。但無論那種對話有多極端,似乎已經為那個時代的美學指出明確方向。論戰,其實是一種陣痛,那是一個全新文化生命誕生之前的必然過程。當情緒退潮後,留在岸上的正是最好的藝術作品。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2517
  • 叢書系列:台灣與東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瘂弦詩中的靈與肉

看不見的城市,羅列在瘂弦的詩行裡。《瘂弦詩集》的第四卷「斷柱集」,一共收入十二個異域的想像,包括巴比倫、阿拉伯、耶路撒冷、希臘、羅馬、巴黎、倫敦、芝加哥、那不勒斯、佛羅稜斯、西班牙、印度。完成於一九五○年代末期的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學象徵;其中暗藏詩人透過翻譯的閱讀,而延伸成為他溫暖的夢境。每一個國土絕非表達異國情調,而是承載美好的文學寄託。詩人的精神旅行終於到達最遠的邊界,無非是為了釋放在現實生活中的壓抑情感與欲望。在格局有限的粗糙現實生活中,他的身體受到囚禁,無法找到恰當的出口。許多無法完成的夢與理想,最後都在詩行裡得到完成。從邊界夢境攜帶回來的古典經驗,往往能夠恰如其分地與精神上的苦悶銜接起來。最遠的人物形象,反而是最貼近心靈的人格。

聲東擊西的書寫策略,可以躲避嚴密的思想檢查,也可以逃離封閉的政治環境。然而,瘂弦並非是自我放逐,而是以異質的精神抵抗面對殘酷的生活。他的詩學委身於蒼白的歷史階段,無非是為了彰顯他的美麗靈魂。在〈巴比倫〉他自稱:「我是一個黑皮膚的女奴」,「我是一個滴血的士卒」,「我是一個白髮的祭司」,「我是一個吆喝的轎夫」。在〈阿拉伯〉他說:「自我憂鬱的鬍髭的陰影」。在〈倫敦〉,他說:「我乃被你兇殘的溫柔所驚醒」。在〈芝加哥〉,又說:「我的心遂還原為/鼓風爐中的一支哀歌」。在遙遠的領土上,出現的「我」,強烈暗示現實海島上的自我。在軍隊行伍中,詩人的身體受到囚禁。機械而規律的生活,使生命的意義持續折磨削薄。詩中出現的女奴與轎夫,或者是憂鬱與哀歌,才是他靈魂深處深層感受。但是透過翻譯文學的閱讀,他的精神便給予我們遨遊的空間。他所展開的華麗追逐,適足填補靈魂被抽離之後的空虛。這是一種藝術上的昇華,詩人找到恰當的文字、節奏、音色,撐起一片遼敻的天地。瘂弦可能是戰後的第一位詩人,為荒蕪的海島構築一座輝煌的文字殿堂。即使今天投以回眸,他砌起的歷史圓柱,仍然釋出無盡止的時間光澤。

瘂弦詩行能夠釀造深遠的魅力,不僅僅是依賴他獨特的語法與句型,也不在於誦讀時搖盪著起落有致的節奏;而在於文字形式的背後,隱藏一種靈與肉的辯證,把整個世界置放在上升與下降的拉扯之間。無形中,陷身於絕美與邪惡的飽滿張力裡。藝術的營造,無非是擇善固執的追求,而且為的是止於至善。瘂弦刻意屏除單一的價值,而創造一個善惡界線難以分明的境界。所謂善,不必然就是人格完整;而所謂惡,也並不是生命缺陷。真實的人性,常常被安排在善惡兩端並搖擺出入。在進出之際,有時可以使血肉之軀驟然浮現神性。神與人,善與惡,都同時寄託在欲望橫流的肉體。既然被貶謫到粗糙的土地,淪落成為庸俗的凡人,就注定受到救贖與自瀆的無情鞭笞。耶穌基督的受難,坊間妓女的凌辱,誠然是無可改變的命運。醜陋的人性是如此浩浩蕩蕩,無可抵擋,以致神性遭到泯滅。這正是瘂弦的殘酷詩學。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