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繪本展
打開生命的 16 封信

打開生命的 16 封信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與16位生命教育合格教師,依不同生命教育的主題為內容,以書信方式寫給年輕人。由孫效智教授寫導言,帶領生命教育合格師資群完成全書,展現國內生命教育的專業與傳承。

  本書分為三大主旨: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又如何能活出應活的生命?各篇書信以真實的生活故事為例,傳達面對生命問題不同的思考方式。

  孫效智教授的導言闡述生命教育「人生三問」的精義,16位生命教育合格教師合力完成各單元。每一篇文末穿插四格漫畫、文末提供五點思考,希望學生們能因此了解並面對人生各階段將面臨的功課,同時認識自己所追求的生命意義。

  生命的答案,終究必須自己去尋求。由外而內的答案如果不能與由內而外的生命經驗相呼應,那麼,答案即使是適切的,甚至是深刻的,恐怕也終將與我們擦身而過,而無法與我們的生命真正相遇。

  以我自己為例,透過人生的各種經驗與思考,我深切相信:人生無常,唯愛永恆;愛是人生的起點,更是人生的終點。這樣的相信是很重要的,它能激發內在的力量,幫助人在日常生活中以真愛的精神來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問題是,理性的認知與認同並不足夠,還需要情意的調和與靈性的提升,才能竟其全功。

  知與行之間的關係更是相互為用的,知之愈深,行之愈篤;行之愈篤,知之愈深。真知與力行之間具有一種良性循環,使得越明白的,越能去力行;而越能去力行的,也越能有真切的明白。── 孫效智

本書特色

  打開生命的16封信
  給自己一份成長的禮物

  從閱讀看見生命的價值
  從真實的生活故事開展生命教育

作者簡介

孫效智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長),1994年取得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返台後,投入生命教育之學術研究、制度建構與文化倡導,鼓勵社會大眾思考人生最核心之議題,從而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並統整知情意行,使人能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做出正確、深刻而有意義的生命抉擇。

陳海珊

  (花蓮市海星中學輔導主任)

黃同展

  (高雄市道明中學教師)

胡敏華

  (國立羅東高中輔導主任)

周淑梅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教師)

劉桂光

  (台北市立松山高中教師)

何軒盛

  (國立新竹高中教務主任)

陳炯堯

  (台北縣淡江中學教師)

劉心儀

  (國立泰山高中教師)

林葙葙

  (新生護專教師)

林麗雲

  (國立師大附中教師)

李玉美

  (新竹市立建功高中校長)

彭川耘

  (花蓮縣海星中學輔導組長)

姚翰玲

  (國立師大附中教師)

徐玉青

  (國立桃園高中教師)

徐茂瑋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師)

游文聰

  (國立羅東高中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網址:www.lec.ntu.edu.tw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網址:www.tlea.org.tw

 

目錄

序 人生若白駒過隙何以安頓(李嗣涔)

導言 人生三問(孫效智)
我為什麼活著?
第一封信 人生意義的追求(陳海珊)
第二封信 幸福祕笈(黃同展) 
第三封信 有一種交託,只是相信!(胡敏華)
第四封信 「信」就可以了嗎?(周淑梅)
第五封信 人為什麼活著?(劉桂光)
第六封信 你怕死嗎?(何軒盛)

我該怎樣活著?
第七封信 勇敢談戀愛(陳炯堯)
第八封信 青澀的愛情性福嗎?──「性福」的必要條件(劉心儀)
第九封信 我們結婚吧?!(林葙葙)
第十封信 天使與魔鬼(林麗雲)
第十一封信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李玉美)
第十二封信 我想做一個好人,難嗎?(彭川耘)
第十三封信 活下去?活上去?(姚翰玲)
第十四封信 只要我喜歡,為什麼不可以?!(徐玉青)

我如何能活出應活的生命?
第十五封信 超越自我,登上巔峰(徐茂瑋)

結語
第十六封信 高中生了沒?(游文聰)

 

推薦序

人生若白駒過隙何以安頓

  年輕人身強體健,有著揮霍不完的精力和時間,總以為「生、老、病、死」與己無關,也是遙遠的事。

  然而,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場天災人禍就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過去十年921大地震、88水災兩次重創台灣,許多家庭一夕間家破人亡,甚至全村活埋。這些血淋淋的事實讓安居樂業的我們,著著實實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原來人的身家性命是如此脆弱,面對自然,是如此渺小!老天爺不見得按照「壽終正寢」的劇本演出,人生無常的事實教我們明白,不但人人會死,而且隨時都可以死。那麼,我們究竟「為何而活?應該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千金難買早知道」。對於人生中必修且無法重來的「生命學分」,如果我們能早一點知道,早一點加以探究,不是比較能做出充足的準備,而活出生死無憾的精彩人生嗎?

  如果年輕人能提早探索生命真相,想清楚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而能多做一些自己不會後悔的事,甚至是饒益自己、也造福大家的事,這不是很好嗎?

  基於這樣的信念,本校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與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兩個單位共同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規劃出版「生命講堂」系列書籍,以淺顯豐富的內容,打造一套以青年為對象的好書。本人樂觀其成,並予以深切的祝福!

  《打開生命的16封信》為此系列的第一本,以生命教育三大領域「人生與宗教的省思」、「生命實踐的省思」、「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為主軸,區分為七個議題,用書信的方式,介紹生命教育的理念。孫效智教授寫導言,闡述「人生三問」,為全書的總綱,亦為探索生命課題的最基本提問。繼而由2位高中校長與14位生命教育教師撰寫各單元:人能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要怎麼找?人需要宗教嗎?怎麼樣才不迷信?人都會死,但能否超克死亡(不是長生不死)?怎樣的人可以「善終」?想愛又怕受傷害,怎麼樣的愛才是真愛?性與愛的關係如何?你要不要結婚?為什麼要道德?做好人,難嗎?多元化的現代還要普遍的價值觀嗎?科技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嗎?可以增進幸福而沒有副作用?科技該不該受道德規範呢?人要怎樣才能達到內有統整的自我,外有知行的合一?16封信分別談論這些問題,不是要給滿意的答案,而是要引起動機,提醒年輕人什麼是人生道路上應該思維、探究的問題。

  寫作的老師們都是生命教育的第一線老師,長期與年輕人接觸,了解新世代人們的心態與需求,因此能將生硬抽象的理論轉化為說理不說教的內容,並藉著有趣的故事、生活中的省思來切入青年的經驗,貼近他們的生活,從而激發大家省思生命課題的興趣,提升生命的智慧。

  這樣一本深入淺出、探究生命意義、尋求心靈安頓的好書,值得大家一讀,我慎重推薦給各位。

李嗣涔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4871
  • 叢書系列:生命講堂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五封信:人為什麼活著?
昨天你帶著悲傷與困惑的心情來找我,即使在你父親去世的兩年之後,對生命你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解。由於父親的過世,讓母親獨自背負沉重的家計,也讓你必須更加獨立。過去你從未想過的事情,在父親離開之後要被迫開始思索。兩年來,我們談了許多關於死亡的課題,你的反覆質疑從未停止過,甚至對父親的死去有些憤怒與抱怨。但也隨著這樣的深刻討論,你逐漸放下對死亡的恐懼,也開始思考父親的死亡帶給你生命的意義!今天你問我:「人為什麼活著?死掉的人會不會比較好?」這真是個大問題啊!人偶然而生,卻必然會死,活著如果沒有什麼意義與價值,那為什麼要活得如此辛苦呢?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
1897年,在高更(Paul Gauguin)的晚年,他畫了一幅名為:「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的畫作。這是他的作品當中,最大、最受矚目的畫作之一,也幾乎是他的遺囑之作。當時的高更生活困頓,病魔纏身,又傳來心愛女兒的死訊……,一連串的打擊,讓企圖自殺卻失敗的高更,悲痛地畫下宏幅巨作。右下角初生的幼兒,中間摘果子的青年,左邊瀕臨死亡的老婦,後方的一尊雕像舉起雙手,指向死亡的世界……,表達人類從生到死的命運。人的一生就是這樣的過程嗎?人死後究竟往哪裡去呢?在生死之間,我們是什麼樣的一種價值存在呢?死亡之後,又是如何呢?高更的這幅畫作有給我們答案嗎?

1897年,油彩‧畫布,139 x 374.5公分,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Boston),美國。

從小你就是個喜歡問為什麼的孩子吧!對所有的事情好奇。然而,當時的你卻不明白,其實所有的問題歸結到最後,幾乎就是高更這幅畫作所提出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可是,很可能在你還沒能思考到這個層次的時候,你就已經不再問為什麼了。因為生活的挑戰、課業的壓力、感情的困擾……,因為諸般現實人生美好與困頓的迷惑纏繞,讓你逐漸失去生命的本能,忘記思考生命的意義了。如今因為你遭遇到父親的亡故,讓你不得不去思考這些問題!而你自己也很明白,若不是有此際遇,你恐怕對這樣的問題不屑一顧吧!

不過這也是一般人的常態,人們總是在經歷重大變故與挫折,遭遇生命的生離死別之後,才會認真去思考生命的課題,一如高更創作這幅巨作的背景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特別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甚至不會感覺到死亡的存在,又如何會去思考死亡對生命的意義呢?所以就讓我們回到日常生活吧!因為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思考生死課題的最佳場所,高更若不是經歷人生的困頓,若不是貧病交加、摯愛亡故,他能不能創作出這幅偉大的作品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漫畫展
  • 運動瘦身展
  • 經濟新潮社暢銷展